文章取材自:
-
國立故宮博物院「亞洲茶文化展」
-
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評述以及茶經相關著作
-
中國哲學電子書系統(https://ctext.org/zh)
-
中國大學MMOC(https://www.icourse163.org/)
特別感謝浙大王岳飛教授
讀好書,確實受益良多
古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良有以也。
讀茶經,了解漢唐茶「史」外,更可以神交陸羽,學習他「茶人」之魂;三鏡得乎其二,沏茶豈不快哉?
茶經是我國最早之茶學專書
陸羽後,貴族爭相飲茶
可以說,沒有陸羽,就沒有真正的茶學
是謂「茶聖」,和吳覺農先生並列古今雙聖。
在讀茶經以前,弄清中華茶史脈絡很重要,詳見:
簡單說
上古茶葉大多加各種香料隨粥茗而食,是一種食物
最早自周朝開始有曬茶飲茶紀錄(詩經,誰為荼苦等)
陸羽茶經一出,引起大量貴族爭相飲茶,而後開啟茶葉盛世
茶正式從食物變成了飲料
唐有了蒸青烘青和製餅工藝(詳見茶經,茶之造等)
並發明了煮茶(煎茶道)等
加強了茶葉的保存與飲用方式
正式將茶與其他嗜好料作物區別出來
宋發明了點茶法(沫茶道)等
並有了鬥茶看湯之華「沫餑」(湯花的意思)
宋徽宗尤其愛茶,寫下膾炙人口「大觀茶論」
同時,開始向外傳播飲茶文化
正式將茶昇華到文化與藝術的境界
元開始漸漸有了炒青散茶
又以明太祖朱元璋「廢團改散」為關鍵
此後,炒青散茶逐漸取代蒸烘餅茶
成為明清以降主要飲茶方式
茶經一共分成十篇:
一源,二具,三造,四器,五煮,六飲,七事,八出,九略,十圖
一之源:茶葉起源
章節–
-
本源
-
字與名
-
地與茶園
-
用途
-
累(缺點或危害)
二之具:「製茶」器具
(*唐代蒸青餅茶器具)
籝,灶,甑,杵臼,規,承,簷,芘莉,棨,撲,焙,貫,棚,穿,育等15樣
三之造:製茶過程
(*唐代蒸青餅茶工藝)
章節–
1.採茶製茶
2.形狀
3.等級與鑒別
四之器:「泡茶」器具
(*唐代煎茶器具)
風爐,筥,炭撾,火筴,鍑,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筴,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都籃等。
(陸羽原文24器,可能是不同計算方式所致,如三夾算一者還三者?)
五之煮:「煎茶」器具
(*有別於宋朝點茶法,唐將茶餅磨成末再以鍑煮之)
章節–
-
炙茶細節
-
製茶與炙茶
-
其火
-
其水
-
三沸與置茶末
-
酌與沫餑
-
煮茶與喝茶訣竅
-
茶之本性
六之飲:飲茶由來概況與困難
章節–
-
三靈與飲
-
飲茶由來
-
下里巴人VS陽春白雪
-
茶之九難
-
待客
七之事:茶葉歷史與人物記事
八之出:各地茶葉生產狀況
-
山南
-
淮南
-
浙西
-
劍南
-
浙東
-
黔中
-
江南
-
嶺南
-
其他
九之略:
製茶與泡茶過程中可省略之器具
-
造茶具之略
-
煮茶器之略
-
王公之茶
十之圖:
將茶經做成掛圖分放室中,隨時可見,則茶之大成矣。
茶經原文如下:(百川學海本)
上古繁體和今繁體字大概85%相通(漢朝楷書以降,已用兩千多年)
今天繁體字和簡體字大概60%相通
所以會繁體字有很多好處,除了能看懂上古文言原文之外,
書法對聯等中華傳統文化,也會跟著有所精進。
以下對岸文獻:
另据国家11个部委(局)组织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对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调查的数据显示,阅读繁体字书报“基本没有困难”和“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的比例占58.69%;“困难很多”的比例占41.31%,多集中在西部省份。这表明,多数人基本能够认读繁体字。
我能輕鬆看懂所有簡體字,也希望大陸和新馬朋友能學習繁體字,
會繁體字百利而無一害;不論繁簡,都是中文,都是中華國粹的一部份。
一之源:茶葉起源
是整個陸羽茶經的重點,清楚交代了我國茶葉來源和其特性,是佐證茶發起於中華的有力證據之一;同時,也讓我們一窺唐時飲茶方式和古人對茶嚴謹的態度。全篇章節分為–
-
本源
-
字與名
-
地與茶園
-
用途
-
累(缺點或危害)
1.本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註】
1.嘉,好也
excellent; joyful; auspicious
2.尺,古代十寸一尺,一寸大概三公分,一尺大概三十公分
這邊指的應為茶樹樹高,也有一說是樹幹圓周徑。
3.巴山峽川,很高的山和很險峻的溪谷
此處大體來說是指西南地區喀斯特破碎地貌,川貴滇之交界。
4.伐而掇之,砍下來採摘收集其葉
掇collect, gather up, pick up
5.瓜蘆,又名皋蘆,南方一種似茶很苦的植物
最早在廣東發現,南人煮以飲之,藥用以降火氣
6.栟櫚,即棕梠樹。
7.丁香,藥用作物的一種
8.胡桃,核桃科,和茶一樣都是深根作物。
2.字與名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註】
1.從草,「茶」字,出自「開元文字音義」
2.從木,「木茶」字,出自「神農本草經」
3.草木並,「荼」字,出自「爾雅」
4.檟,周公謂之苦茶也。
5.蔎,楊執戟,即楊雄,說是西南川蜀地區對茶的稱呼
6.茗,荈也;早採者曰茶,晚採者曰茗也。
3.地與茶園:主旨在介紹茶園的生長環境與其優劣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牙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註】
1.爛石,山石間積聚之土,茶性喜溫濕,最宜丘陵台地山石間。
2.櫟壤,砂質土壤,排水良好也是適種茶之一大指標。多在華南
3.黃土,土質較黏,排水不易。
*世界主要土壤有: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盐碱土、岩性土等。
*一般來說,土壤和氣候呈高度正相關,有什麼氣候就有什麼土壤。土壤五要素:母岩,氣候,地形,時間,生物;其中氣候是關鍵因素。
*據考證,紅壤磚紅壤和黃壤較適茶樹生長,也大致符合現今中國四大茶區土壤概況,陸羽先生一千多年前就約略有此雛形,尤為難得。
4.藝,種也,plant(v)
5.實,結果實,這邊指收成的意思
6.植而罕茂,種了卻生長不茂盛;罕,不也,rare
7.法如種瓜,三歲可採:方法和種瓜差不多,三年即可採收
8.陽崖,古謂「山南水北謂之陽」,是為山之南面即向陽面
9.陰林,形容生長很茂盛的茶園
10.紫者上,綠者次;這個和今天的說法不盡相同,本人猜測和製茶工藝有關,因唐代餅茶為主,紫代表花青素多,內含物質越加豐富,做成餅茶後經後發酵後的滋味轉換也更加明顯。
然而,花青素多的茶不適合做成今天之茗優綠,也不適合做成台式烏龍等輕發酵的茶,會因苦澀而非常難以入口。筆者在台的朋友就有一片紫芽山茶園,做成生烏龍簡直難以入口,澀到口腔發麻,但是做成紅茶或是餅茶放個一兩年經轉換後,內含物質特別豐富,別有一番滋味。
11.筍者上,牙者次:竹筍是竹子的幼苗,這邊用以引申為嫩芽之意。
牙應為對口葉,即已經完全長大的粗老葉,滋味淡薄沒有茶味。
12.葉卷上,葉舒次:估計和製茶工藝有關,葉緣捲則內含物質相對豐富,壓成餅滋味也會比較豐富。
13.反之,山南水北的另一邊「山北水南謂之陰」不適合茶樹生長,也不適合製茶。中醫系統有氣和任督二脈之說,山陰之茶喝了容易造成氣運行不順,進而導致生病。
4.用途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支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註】
1.茶之為用,味至寒:中國古代中藥和食補系統有涼寒溫燥熱之別,這裡的用指的應為藥用;所以茶在古代是藥也是飲料。
2.承上,所以有如果有中暑跡象,胸悶,頭暈目眩,眼睛乾澀,四肢無力,穴位不暢通等情況,只要四五口茶,效果和瓊漿玉露(酒+晨露)可比擬。百節,此應指中醫百穴。
3.醍醐,指經過發酵的液體,可以為酒也可以為醬油等;如醍醐味。
5.茶的缺點或危害
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註】
1.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不合時節的採摘(春為佳),沒有依照程序粗造,夾雜雜草花卉等其他植物。
2.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魯莽不小心喝下去,容易生病,這時候茶反而就是累贅了。
雜以卉;莽飲之,成疾VS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中國古籍原文多無標點符號,雖然漢朝就有「句讀」,到了唐宋進一步完善,但整體來說依然非常不足,導致很多古籍閱讀不易,常常會有誤會。標點符號大致要到1919年國民政府「國語統一籌音會」後才逐漸完善。
(同時也確定今天的中文發音,當年另一選擇是廣東話,兩者為爭正統有過好一番爭執,也可以算是中國文化的南北戰爭)
3.茶的情況很人參類似,好的人參出在山西南,朝鮮古三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為朝鮮三國時代)
4.澤易幽檀都是初唐十道之一,大致上在今天中國北方山西到河北一帶。在這些地方生的人參為藥沒什麼效果,更何況其他地方的呢?
5.薺苨,黃蔘或是地蔘的一種,和人參很像。
6.六疾,出自「春秋左傳」,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後代指一切疾病。
淫,最早指大雨久雨,如霪雨霏霏;後指過猶不及「過度」或是非常投入的意思,如浸淫。
7.知道服用人參可能有什麼危害,則服用茶葉亦然。這邊應該省略了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