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音樂
國立故宮博物院(台灣嘉義南院)
亞洲茶文化展,美矣,
故整理出和大家分享。
讓我們一起徜徉在中華國粹茶文化之中
茶,緣起中國,發揚世界;
融入各自地方特色;
藏蒙奶茶,印度拉茶,日本抹茶,閩台功夫茶,歐洲下午茶等。
茶,世界共通語言;
茶,炎黃瑰寶國粹也。
中日茶事對照表
(中)
1.陸羽茶經: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繼侍春茶。
茶經,第一本茶葉百科全書
2.宋徽宗「大觀茶論」:集點茶法於大成
3.明太祖朱元璋「廢團改散」:奠定今天喝散茶的局面
4.乾隆皇帝,將茶文化發揚至巔峰
(日)
1.平安時代榮西禪師帶回茶種和點茶法,日本茶祖
2.村田珠光結合泡茶與禪修,「侘茶」之祖;集之大成者千利休
3.福建隱元和尚帶去煎茶道
4.賣茶翁高遊外創自在品茶,為日本煎茶道之祖
周朝詩經「誰為荼苦,其甘如薺」
應是信使茶之最早紀錄
註:神農、達摩,應歸神話半信使,不具證據力
歷史依證據力分神話和信使,以有文獻紀載者為主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茗,茶芽」、晉書「茗粥」等
反饋上古烹茶情況,入菜也。
直到唐陸羽「茶經」集茶葉於大成,
煎茶方式有系統紀錄,王公貴族才爭相飲茶。
茶,正式由食物升級成飲料。
唐朝煮茶法
「中古」唐宋
唐以前,茶隨粟米而食。
直到陸羽後才奠定茶葉單煎。(從茗粥變單茶)
(日)遣唐使最澄植茶於近江日吉神社,為日最早茶園。
而宋興點茶法,相約鬥茶為樂,
宋徽宗「大觀茶論」即能見其風行程度。
白色茶沫先退者輸,故黑釉茶盞風行。
(所以黑釉建盞其實是喝沫茶的)
唐宋最大差別在於點茶法的發明。
驚嘆台灣故宮收藏之廣,連唐朝茶具都有
南宋黑釉茶盞
南宋青瓷茶盞
同一時期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問世,
北宋武力文化均達鼎盛,文化輸出也最為明顯。
(日)榮西禪師攜回系統性禪茶禮儀與點茶方式,
被稱日本茶祖。
最早是僧侶飲茶方式,
而後風靡貴族武士階層。
「近代」明清民
朱元璋廢團改散,
影響茶葉飲用方式,泡茶法成主流至今。
進而影響日本品茶方式,
形成兩大流派。兩者都流傳至今。
(反而發源地中國,點茶法卻已式微)
明清以後泡茶法和今天相似
類似點茶法之「沫茶道」
始自日本茶祖榮西禪師攜回,
後經侘茶之祖村田珠光修飾,
註:侘(ㄔㄚˋ)茶,是指提倡閑適寡欲、遠離世俗;
注重精神修行為主的一種日本茶道。
再經織田信長茶師津田宗吉等,
最後大成於千利休。
(豐臣秀吉北野大茶會御用茶師等)
提出「和、敬、清、寂」,而後發展成—
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
日本茶室
類似泡茶法之「煎茶道」
由明末隱元和尚東渡日本,將閩式文人茶道和宜興茶器傳入,
結合文人清玩形成不拘形式之煎茶道發展至今。
以賣茶翁高遊外最為著名,究明禪理廣交文人,
提倡化繁為簡自在品茗之精神,被視為煎茶道之祖。
日本煎茶全套
明朝「茶寮」結合清談形成獨特風氣,
逐漸延伸成文人泡茶法,
以許次紓「茶疏」記載朝最詳細。
而因應泡茶法,
宜興紫砂以其聚香特性漸放光彩。
明代茶寮:
「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
乾隆皇南巡後,建千尺雪、竹爐山房等茶舍,
訂製宜興御器,文「天下第一泉記」而後文人泡茶法全面大興。
乾隆皇帝帶起近代中華文化復興;
全方面,不只是茶。
清朝茶具臻至精雅
洋彩番蓮紋紅地茶壺,乾隆
洋彩番蓮紋藍地方壺,乾隆
所以傳統的蒙藏酥油茶是鹹的呦~
我喝過,實在不太習慣哈。
台灣茶藝傳承自明閩以降,
改閩式濕泡至乾式人文泡法,
結合茶席,書法,花藝,陶藝;
融入日本及歐洲元素
佐「好,雅,簡,真」等原則,
再次將茶道昇華到新的高度。
喝茶,是藝術,更是生活。
大觀人文茶苑,乾式人文茶席,陳玉婷老師
乾式人文茶席,嘉義故宮
台灣茶易堂,港式中西雙璧
民國風簡約司茶
特別感謝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陳欽忠教授為臺灣茶易堂題字
「臺灣茶易堂」
以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茶研究生為主體組成
榮獲教育部新農業全國佳作賞、入圍政府扎根計畫、服務設計網路社群人氣獎等多項成就
在國立中興大學和浙江大學都有據點
歡迎蒞臨泡茶
主要服務項目:
1.各式臺灣高山茶
2.中興熷烏龍茶:新農業計畫全台佳作賞茶品
3.高山茶冰淇淋:由各式臺灣茶所製
4.部分中國大陸茗茶
5.茶學相關課程:茶藝、茶審評、飲料茶等
(創辦人考上浙江大學茶學研究所,往返兩岸)
團隊其餘成員在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南投茶廠等
我司在中興大學有工作室
聯絡方式如下,歡迎蒞臨泡茶
臺灣茶易堂:https://www.facebook.com/TeabraryTW
以下授課活動實拍